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教师信息化素养属于刚刚从大学院校出来的新教师,而老教师由于观念、技能等方面的制约,往往成为鸡肋。
上学年,由于农村学校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和人们的固有观念影响,学校的历史教师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幸好,从大学也来了三个大学生参加新高一的合作团队,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新教师和新高一学生对新事物向往已久,如何尽快促成新教师向成熟教师过渡自然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带领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团队,在认真研究自身情况后,决定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新课改的素养培养打好基础。
基于信息化素养要求和历史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需要,笔者知道,单纯依靠以往“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于是决定打破常规,在信息化素养备课领域进行一番新探索,经过一学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对于历史影像资源的利用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历史教学和考试存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种类型。央视的历史纪录片既保证了其信息的真实、准确,同时,也能够在营建历史共情环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并结合教师对此提出的“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一些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但是,作为“老”教师的笔者之类的教师虽然教学和备课经验丰富,但是,教学手段却相对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必须守正创新,因为有时即使有一些美好的信息化素养设想,但离开了扎实的信息化素养操作技术,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笔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如果死撑面子,不能不耻下问的“老”教师是无法将理想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反之对于新教师亦然。
因此,笔者在研究自己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同行意见和建议,并征询“新”教师相关业务建议,制作出来的历史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声音、图像、文字甚至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将遥远的历史情境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营建了符合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情境,打开了学生学习、讨论、辨析、写作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力,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笔者也同时深切领会到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急于求成的信息化作品,难以达到知识、能力和素养同步发展的目的,教师分工协作是推广信息化素养的关键一步,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方式也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和教学发展需要。(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于水生)
‘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